点击排行
?
????
9月11日,辽宁社会科学院举办2025年度第五期“辽宁社科大讲堂”活动,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东冬作题为“文化韧性赋能社会风险治理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专题学术报告。院党委书记张本刚率全院科研人员参加了活动。
报告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蔽幕托宰魑缁崛托匝芯康闹匾种?,是指社会系统在遭受外部冲击、压力或面临风险情境时,能够依托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规范、行为模式等文化资源,积极调动内在的文化动力,通过文化传承、创新、整合与适应等方式,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从而推动社会系统从?;刺蛭榷?、恢复、转型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文化特质和凝聚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报告指出,文化认同是文化韧性的基础要素,文化传承是文化韧性的延续性要素,文化创新是文化韧性的动力要素,文化包容是文化韧性的协调要素。文化的认同、传承、创新与包容构成风险应对的文化根基。文化韧性在社会风险的孕育积累、触发生成、演化爆发、消解恢复等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文化免疫系统的缓冲防御、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响应、矛盾冲突的调适与控制、创伤修复与社会秩序重构等方面。
最后,陈东冬研究员系统、全面的介绍与分析了当前文化韧性赋能社会风险治理在代际传承断裂与风险治理知识流失、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与治理效能弱化、制度整合的结构性矛盾与政策执行偏差、量化评估体系缺失与决策科学化不足、全球化冲击下的文化安全风险叠加等方面存在的风险与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文化韧性赋能社会风险治理的有效路径,即构建五位一体的协同赋能框架,通过建立价值引导、资源整合、制度保障、技术创新、效能反馈机制,取得筑牢文化认同的治理基石、激活文化资本的协同效能、完善文化基因的政策编码、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转型、建立动态优化的治理闭环的效果,实现文化韧性赋能社会风险治理的目标。
?